水痘进入高发期,这些“坑”千万注意要躲开!
发布时间: 2020-11-02 浏览次数: 289


每年冬季都是水痘的高发期!这让不少家长、老师担心。其实水痘可防可治,最重要的是做好预防

 

什么是水痘?

水痘(varicella,chickenpox)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以全身性丘疹、水疱、结痂为特征。主要通过呼吸道飞沫和直接接触传播,易造成暴发流行,病后可获得持久免疫力。

 

 

它的传染性有多强?

水痘传染性极强,主要通过呼吸道飞沫或直接接触传染,也可通过接触被污染物品间接传播,在医院内可发生医源性传播。

 

任何年龄的人群均可感染水痘,但以婴幼儿和学龄期儿童发病较多,所以,托幼机构、中小学校等集体单位易发生水痘暴发疫情。

 

近年传染病常规监测显示,水痘相关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占所有传染病相关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80%以上,且全部发生在幼儿园和学校。

 

 

水痘的症状有哪些?

患了水痘的人,通常会出现发烧、发痒的红疹,最初这些红疹先是扁平,其后形成突起的小水泡,水痘属于向心性分布,一般前胸、后背会先出,且分布较密集,然后向其他部位蔓延,面部也会比较多,四肢少一些。不过严重时,也可能全身分布。持续3-4天,然后变干、结痂。完全痊愈大约需要2-3周时间。

 

水痘为自限性疾病10天左右自愈,但可继发细菌感染、肺炎、脑炎、肝炎等并发症。

 

皮疹一般不留瘢痕,如合并细菌感染会留瘢痕。

 

病后可获得终身免疫,有时病毒以静止状态存留于神经节,多年后感染复发而出现带状疱疹。

 

一旦得了水痘,如何正确护理?

一旦得了水痘,护理十分重要。

 

首先要注意消毒与清洁:对接触水痘疱疹液的衣服、被褥、毛巾、玩具、餐具等,进行洗、晒、煮等消毒。勤换衣被,保持皮肤清洁;其次要定时开窗通风,也要注意防止患者受凉

另外,要避免用手抓破疱疹,尤其面部痘疹,避免引起化脓感染,所以及时修剪孩子指甲,并保持手部清洁;再次,密切关注病情,如发现出疹后持续高热不退、咳喘,或呕吐、头痛、烦躁不安或嗜睡,惊厥时应及时送医院就医

水痘那些不能踩的

坑一水痘是一种皮肤病?错!

水痘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初次感染引起的急性传染病。

临床症状以发热,分批出现斑疹、丘疹、水疱疹和痂疹为主。这四种形态的皮疹也可同时出现。

皮疹主要出现在躯干部、头部,四肢较少,呈现向心性分布

 

坑二只有碰到水痘才会传染?也错!

病人是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唯一的传染源,除了直接接触疱液传染外,也可通过呼吸道传播,如患者咳嗽、打喷嚏等都可能传播病毒

并且水痘的传染性非常强,尤其是发疹前2天到发疹后5天传染性最强,当皮疹全部干燥结痂才无传染性。

 

坑三得过水痘的孩子不会再得?

 

我家孩子得过水痘了,不怕传染。事实并非如此绝对!

 

如果是自然感染水痘之后,通常体内的抗体会维持较长的时间,虽然再次感染的可能性很小,但如果碰到自身免疫系统紊乱或者服用一些抑制免疫的药物时,仍然有复发的可能。

坑四打过疫苗的孩子不会传染水痘?你又错了!

接种水痘疫苗是预防水痘最经济有效的措施。但任何一种疫苗都不能保证100%不发病,水痘疫苗可预防90%的水痘发生。

此外,疫苗都有一定的保护期限和保护率,4-5年后疫苗保护效果减弱。因此世界卫生组织建议,最好给孩子接种2次水痘疫苗。1岁接种后,在4-6岁再接种一次,这样它的保护效果就能达到95%以上。

 

坑五水痘会自愈,没大碍,不用治?你可能有什么误会!

如果孩子出现发热不退、精神不好、头痛等症状,一定要及时来院就医。临床上反复高热的水痘患儿有可能出现一些较严重的并发症,包括脑炎、肺炎等,如不能及时发现,或可对孩子的健康产生一定的危害。

 

坑六只有孩子才得水痘,成人不会得!???

水痘-带状疱疹病毒第一次进入机体后,临床上表现水痘或隐匿性感染,以后此病毒就潜伏在神经节中,在机体抵抗力低下或者受到各种刺激后,病毒又会沿着神经释放到皮肤表面,从而出现带状疱疹。所以水痘常在儿童期发病,带状疱疹常在成人多见。

简单来说,儿童时期初次感染了水痘-带状疱疹病毒表现为水痘,成人期则表现为带状疱疹,两者是同一种病毒在不用时期的称法。

 

应该如何预防水痘?

1.接种水痘疫苗。

  家长要提前给孩子接种水痘疫苗,接种疫苗是目前最有效、最经济的预防措施,虽然接种疫苗后并不能百分之百杜绝感染水痘,但是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建议,接种过2次水痘疫苗后,保护效果能达到95%以上。

2.多穿衣服、注意保暖,多在户外阳光下学习、活动 。

3.患儿应早期隔离避免去人多密集的地方,直到全部皮疹结痂为止,一般不少于病后两周。

4.开展教室、寝室卫生大扫除,白天持续开窗通风。

5.保持清洁,勤换衣服,勤剪指甲,避免抓搔,防止抓破水疱继发感染。

6、被褥,衣服在阳光下晾晒 。

 

来源:江苏疾控、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