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防病提示

发布者:校医院发布时间:2022-03-07浏览次数:41

  早春三月,气温逐渐回升,时寒时暖,天气多变,容易给呼吸道传染病的流行与传播创造有利条件,此时又正值学校开学,学生陆续返校,人员流动性和聚集性增加,而当前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形势依旧严峻,来返黔人员要配合做好疫情防控管理,做好个人防护、健康监测等防护措施,学校要注意肺结核和流行性腮腺炎等疾病的预防。此外,冬春时节还需谨防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

     一、新冠肺炎疫情防控

     当前国内部分地区疫情形势仍然严峻复杂,呈多点散发和局部暴发交织态势,湖北、四川、海南等省陆续发现新冠病毒核酸检测阳性人员,我省也出现一例香港返筑无症状感染者,为精准做好“外防输入、内防反弹”工作,有效控制和降低新冠疫情传播风险,大家需结合近期国内疫情特点坚持做好个人防护并有效配合防控管理。

防控建议:

(一)配合防控管理。

1.境外及国内疫情中高风险地区来(返)黔人员,执行“14天集中隔离+14天居家健康监测+12次核酸检测”的疫情防控措施;
2.中高风险地区及暂未调整风险等级但有本土阳性感染者报告地所在市(州、盟) 来(返)黔人员,携带48小时内的核酸检测阴性报告,入黔后分类实行“三天两检”;
3.陆地边境口岸(与香港、澳门有口岸相连的除外)的来返黔人员,需携带48小时核酸检测阴性证明入黔,并建议入黔后主动在48小时内开展一次核酸检测,无相关证明的,实行“三天两检”;
4.对省外其他低风险地区来返黔人员,建议持48小时内核酸检测阴性证明(或出示包含核酸检测阴性信息的健康通行码“绿码”)抵黔,并在抵黔后48小时内再检测1次核酸。(具体按照各地防控政策配合防控管理。)
(二)坚持做好防护,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及到人群聚集场所,全程佩戴口罩,保持“一米线”社交距离,坚持勤洗手、常通风,保持良好卫生习惯,做好居家清洁卫生,减少聚集,尽量不举办或参加聚会聚餐活动,在外就餐自觉使用公勺公筷。
(三)一旦出现发热、干咳、乏力、嗅觉减退、味觉减退、鼻塞、流涕、咽痛、结膜炎、肌痛和腹泻等新冠肺炎疑似症状,须立即规范佩戴口罩并前往就近发热门诊就诊,途中不得乘坐地铁、公交车等公共交通工具。
(四)接种新冠病毒疫苗是预防控制新冠肺炎疫情最经济、最有效的手段,能有效降低重症和死亡的发生。目前,我省正在积极推动新冠病毒疫苗加强针、序贯接种和小年龄组接种工作,请符合接种条件的人群,及早就近、就地主动接种疫苗。
(五)请广大群众密切关注国内疫情动态,坚持不前往中高风险地区及所在县(市、区、旗),非必要不前往中高风险地区所在地级市的其他县(市、区、旗);如确需出行,请通过“国务院客户端”小程序提前查询目的地疫情防控政策措施并严格执行。

     二、肺结核

肺结核是由结核分枝杆菌引起的一种呼吸道传染病,排菌者为其重要的传染源,主要通过病人大声说话、咳嗽、咳痰、打喷嚏时产生的飞沫传播。
咳嗽、咳痰大于两周,咯血或痰里带血丝是肺结核的主要症状,也称为肺结核可疑症状。此外,胸闷、胸痛、午后低热、夜间盗汗、全身无力、食欲减退或体重减轻等也是肺结核的常见症状。

     防控建议:

(一)严把入学体检关,认真执行《中国学校结核病防控指南(2020版)》,将结核病检查项目作为学生入学体检和教职员工常规体检的必查项目。
(二)充分利用学生晨午检、因病缺勤和病因追踪等工作,加强学校结核病主动监测,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防止蔓延扩散;学生出现肺结核可疑症状或被诊断为肺结核后,要主动向学校报告,不能隐瞒病情、更不能带病上课。
(三)与肺结核病人共同居住,同室工作、学习过的密切接触者都有可能感染结核菌,应及时到结核病定点医院的结核专科门诊检查,或积极参加学校或单位组织的密切接触者筛查工作,对于发现的潜伏感染者,要实施预防性治疗,避免发展成为活动性肺结核。
(四)咳嗽、咳痰2周以上,或痰中带血丝,应及时到结核病定点医院接受检查,一旦诊断为肺结核,应立即离开集体环境,接受规范治疗。
(五)艾滋病毒感染者、糖尿病病人、尘肺病人、老年人等都是结核病高危人群,应定期(每年)进行结核病检查。
(六)居室内经常开窗通风,不随地吐痰,咳嗽、打喷嚏时用手肘遮掩口鼻。。
(七)合理饮食,营养均衡,劳逸结合,保证足够的睡眠和适当的户外活动,增强体质,提高机体抵抗力。

      三、流行性腮腺炎

      流行性腮腺炎(流腮)是由流腮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俗称“猴儿包”,以腮腺非化脓性炎症、腮腺区疼痛为临床特征,多发生在儿童和青少年,主要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也可通过直接接触感染者的唾液传播。该病全年均可发病,以冬、春季常见,传染性强、传播速度快,且能引起脑膜炎、睾丸炎、卵巢炎等并发症,严重影响儿童和青少年的健康。

      防控建议:

    (一)接种含腮腺炎成分疫苗是预防此病最经济、最安全、最有效的方法。入托入学时只接种1剂含腮腺炎类成分疫苗者,建议补足2剂,两剂之间至少间隔28天。

(二)流行高峰期,尽量避免到人多拥挤、空气污浊的场所,不去探视病人以免造成疾病的传播。一旦出现流腮相关症状应及时就医隔离治疗,外出时佩戴口罩,以免传染给他人。
(三)学校和托幼机构应严格实行晨(午)检制度,对因病缺旷课学生进行病因追踪,一旦有在校(在托)学生(儿童)感染流腮发病,患病学生需立即休学隔离治疗至病后14天,并报告当地疾控机构,患儿病愈后凭医疗证明才可入托或上学,密切接触者开展医学观察,如疫情扩散,托幼机构和学校可根据有关规定采取停课措施。

(四)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勤洗手,室内多通风;均衡饮食,适量运动,避免过度疲劳。

四、心脑血管疾病

心脑血管疾病(心脏血管和脑血管疾病的统称),是一类主要由高脂血症、血液黏稠、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等所引起的心脏、大脑及全身组织发生的缺血性或出血性疾病。心脑血管疾病是一种严重威胁人类,特别是50岁以上中老年人健康的常见病,具有高患病率、高致残率和高死亡率的特点,全世界每年死于心脑血管疾病的人数高达1500万人,居各种死因首位。对人群危害最大的主要是冠心病、高血压等,已经患有高血压或冠心病的,容易突发心肌梗塞、心脏骤停而酿成猝死。

     防控建议:

心脑血管疾病的预防主要包括一级预防和二级预防,一级预防(发病前的预防),即无病防病发生;二级预防是为了降低再次发生的危险及减轻致残率,即患病后防止再发病。

(一)防止栓塞。初春时节,气候多变,时冷时热,血管尤其是冠状动脉,寒冷时容易收缩、痉挛,造成供血不足,严重时可能导致栓塞,要十分注意保暖;患有高脂血症、高血压等疾病的患者,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有效的抗栓治疗,以预防栓塞的发生。
(二)科学晨练。睡眠时,人体各神经系统处于抑制状态,活力不足,晨起时突然大幅度锻炼,神经兴奋性突然增高,易诱发心脑血管疾病,应该特别注意。
(三)改变不良的生活方式,认真做到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

(四)在医生的指导下控制好血压和血脂。

(来源:花溪区疾病预防中心https://mp.weixin.qq.com/s/2Qsrc_l6fXj4r8898s468Q